为庆祝花图建馆60周年
我馆开展了
“我与花图的静阅时光”
线上征集活动
在收到的作品中
精选出32篇故事文稿和16份故事图片
从本月开始,我们将通过公众号、抖音平台
分期把读者与花图之间的
亲历、亲见、亲闻的点滴故事
制作成“馆员讲故事”及“老相片新回忆”
以视频、图片、文字的形式进行线上展示
打开读者珍藏的与花图间的回忆
接下来的日子
花图邀你一同跟随读者的脚步
回望与花图之间的美好回忆
感受花图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
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与花图的静阅时光故事分享会
故事文字展示
静享阅读之美 守望成长初心
我想讲讲一位妈妈和女儿之间的读书成长故事。
我是一位80后的妈妈,不记得是源于什么样的情愫也没有太多的钱去购置自己想要读的书,只是单纯就爱上了读书,曾经在课堂上钻桌子沉醉于《红楼梦》,藏被窝深陷于《平凡的世界》,挑夜灯辗转于《复活》,对书如饥似渴的那般执着热爱,自豪于高二被选为校报社长的荣耀,成长于大学校报编辑的忙碌,陶醉于阅读之美而不能自拔,也曾豪言壮志大放厥词于“一定要成为像三毛一样的作家”。时光荏苒中转眼为工作,为孩子,为家庭,生活的柴米油盐,工作的跌宕起伏,成年人世界里的不容易有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情愫,静下来品茗读书就显得极为奢侈,有很多时候也会在床头放置一二,但往往尘埃布满,却也只是潦翻片页,断然忘却与书为伴的纯美初心。
有时候也在想究竟是没有时间还是少了对生活的热爱,抑或都不是,而只是忘却了初心呢?在明知“生活需要读书,读书丰富生活”中越走越远,越来越模糊。直到有一天,仅有5岁的女儿点醒了我......
“妈妈,我们以后去花都图书馆借书读吧”
“可是我们家里妈妈已经买了很多书了呀”
“家里的也可以读,但我想办一个读书证,这样我就能看到更多更多分类的书”。
“你不是说我是个十万个为什么吗?那我以后在图书馆就可以问这些书答案了呀!”
更诧异于我的是女儿还说“妈妈,以后哪里有书哪里就有我的身影,你也要跟我一样哦,不然我问你的问题你都回答不出来了哦”。
第二天我们带上了身份证去办理了属于她的“读书证”,开启了图书馆借读的日子。每次选书她都会先选取出来,然后遇到不认识的字会问我,各种题材都要挑选。还记得前段时间一直念叨自己的梦想是成为宇航员,然后书籍里面便多了很多与此有关的内容。更难能可贵的是,无论在书中读了什么内容只要跟生活有关联的,她总能学以致用,幼儿园的老师总跟我夸奖她的语言天赋和学以致用。
而我在她的熏陶感染下,也重启了我的读书时光。每次睡觉前三十分钟我们各自选取自己想要读的书籍共度亲子时光,有时候遇到不理解的或者想要考考对方的时候我们也会拿出来争执一二各抒己见,甚至连外出也不忘在行李箱里装上几本书,而她总在说“我一刻也不能跟书分开”。
读书的时光是她的成长,与我又何尝不是呢?书带给我们的那份享受静谧,慢读生活,积极乐观,会让我们在忙乱中多去思考,进而去获得不一样的感知和领悟。成年人有时候常常会陷入各种焦虑,而对于孩子教育更是慌不择路,在一面高喊“要还孩子快乐的童年”的同时,又纠缠于各种不能输在起跑线的特长班,而教育本身的目的不应该是保持独立自由的个人意志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吗?而读书本身带给我们的不就是如此吗?当我们在谈成长型思维这个被很多人认为既高大上又不值一提的字眼时,其实更多的就是你及你的孩子在书海中自由徜徉,而那个过程就是成长本身。
所幸,我和我的孩子都共同爱好着读书。读书让我们相信,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广阔的宇宙,然后保持好奇、想象、探索、冒险,像十万个为什么去不停地追问“我是谁”“爱是彼此感恩吗”“我们该如何应对世界”“又该为此而做些什么”。
愿我和我的孩子都能在读书中继续守望那份阅读不止、成长不断的纯美初心。
作品:《静享阅读之美 守望成长初心》
读者:赵萌
我和花都图书馆的故事
2000年底我搬来永大新城居住,后来证明这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
因为花都图书馆离我很近,而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书虫”。
一个春日的下午,我沿着茶园南路散步,目光被远处一排夹竹桃吸引住,粉红色的花开得正艳,花丛下的围墙内掩映着一栋建筑,崭新的马赛克外墙,在当时的花都算是比较显眼了。
穿过马路到入口一看,是花都图书馆。作为一个爱书之人,我下意识地感受到某种气场,毫不犹豫地走进去来了,带着点兴奋,正如那句名人名言所说:“像一个饥饿的人闻到了面包的味道”。
图书馆中厅采光充足,迎面墙上挂着一幅大型油画,画中是花都八景之一芙蓉嶂的景色。楼层之间布局宽敞明亮让人觉得温暖舒适,窗明几净安宁肃静的环境有一种使人心平气和的力量。坐在二楼的报刊阅览室,闻着窗外的花香,偶尔传来啾啾鸟鸣声,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学生时代,这种感觉真好!
很快我办了一张借书证,当时一张证最多能同时借两本书,借书和还书都是管理员手工登记,借期一个月,书后页贴有一张纸条,每次借阅时会注明还书日期。
能借书看,已经让我满足了。我成了图书馆的常客,很多闲余时间在这里度过。我认为阅读不是一件随便将就的事情,身处的环境很重要。图书馆里安宁静谧无人打扰,又有一架架的书陪伴,再理想不过了。阅读,让你穿越时空,可以对话古人、憧憬未来,可以遨游世界、探索宇宙,真是乐趣无穷!
甚至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的日常生活就是家——超市——图书馆这三点一线,到超市是为了买食品,去图书馆则是为了精神食粮。要感谢图书馆,给了我心灵的慰藉,给了我一段难得的时空,陪我走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后来我离开广州去外地工作,好多年后才回来。
回到花都,我仍然第一时间去了图书馆。记忆中的夹竹桃因为市政道路改造而消失了,除此之外,建筑还是那个建筑,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变化。
令人惊喜的是,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却是不可同日而语:允许借阅数量增加到20本书,在机器终端可自助办理借还,电脑搜索系统与全市的图书馆联网实现通借通还,等等,图书馆还开通了公众号,极大地方便了读者获取信息。
最大的亮点,是图书馆经常举办一些活动,有线上的也有线下的,有讲座、有讨论、有分享,都是与读书有关的主题。没多久,一个叫“24节气读书会”的活动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喜欢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格律诗,自己也尝试过学习格律诗,总是不得要领。24节气读书会有一期的主题正好是古代诗歌吟诵,在花图公众号上看到老师们的精彩表演,我立马来了兴趣。2019年3月,我通过公众号报名参加了春分节气读书会。
至今我仍然记忆犹新:在花东小镇,一个春雨潇潇的下午,读书会上来了芙蓉诗社的几位老师,时任社长任洪涛带来了诗词格律简捷入门资料,我拿到了一份,就此结缘。
过了不久,芙蓉诗社的吴丽君老师在读书会开了一个格律诗专题讲座,我跟吴老师得以认识。知道我对格律诗感兴趣后,乐于助人的吴老师对我毫无保留地讲解传授,帮助我正式迈进了格律诗的门槛。
两年来,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我大量阅读诗歌方面的书籍,《诗经》、《楚辞》、汉赋、三曹、汉魏南北朝乐府、唐诗宋词、宋元明清诗,等等。有些书我爱不释手,常常是续借期满后再借,比如:《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李白杜甫诗全集》、《陆游诗词选》。有了一定基础后自己开始创作,陆续有一些作品在省内外专业诗词报刊发表。实事求是地说,图书馆在我学诗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其实,花都图书馆何止在某个方面助我良多,更重要的是让我持续地汲取心灵的力量获得精神的满足,它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很难想象没有图书馆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回想起来,我跟花都图书馆结缘已经二十年,万千感慨之余,赋诗一首做个纪念:
廿载花图不了情,几多往事脑中萦。
书香总令书虫醉,宝库全将宝藏呈。
深院红棉燃胜火,繁枝飞雀啭如莺。
喧熙未顾听车马,只把心田一片耕。
翻出那张在某个角落躺了好久的借书证,满满的回忆扑面而来,20年了,虽然它外观上有些磨损褪色,但是上面的钢印仍然清晰:№.00002307。
这个号码,值得我永远记住。
作品:《我和花都图书馆的故事》
读者:陈钢生
“老相片新回忆”展示
日落时分里的花图
2021年12月31日17时30分,正在图书馆自习的我感受到背后阳光洒落在肩上,扭头一望,原来这个位置正好能够欣赏到日落,于是拿出手机记录下了这几个瞬间。
夕阳洒落在落地窗旁的书桌上,给这个小角落增添了几分氛围感。此时此刻,有刚刚放学穿着校服的学生坐在书架旁认真地阅读着,有前来自习的读者在专心致志地学习,还有杂志区正在挑选读物的婆孙俩。顷刻间,太阳渐渐落下去,书架上的光影也渐渐退去。这大概就是图书馆日落时分里的一刻钟吧。
作品:《日落时分里的花图》
读者:陈妙雪
花图流年
2020年,我3岁,快乐地奔跑在一排排书架中间。
2022年,我5岁,我的小小人生在书架中间逐渐立体起来。
这里是我兴趣的起源,也是我与世界对话的地方。
花图流年,伴我成长。
作品:《花图流年》
读者:程昕萌
入选的优秀作品在展示完毕后
将会有专人通知领奖事宜
请读者留意电话短信通知
听了这些故事
是否也唤起你对花图的记忆
如果你也有话要对花图说
欢迎文末留言
我们每期回忆录
将挑选最打动花图的3名留言者
送出礼品一份
获奖名单将在下期回忆录推文公布
记得关注哦!!!
疫情防控要做足
花图安全防疫措施不能少
☑每场活动报名时请上传最新健康码,去除风险隐患
☑对每一件活动物资提前进行消毒
☑每一位参加活动的读者请标准佩戴口罩
☑活动当日签到时全员出示绿码+测量体温……
编辑:薇薇
制作:兆君&毛毛